首页> 资讯 > 详情

培养写作者还是读者?

2023-07-02 06:48:42来源:凯迪网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我到北师大,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来当花瓶的,结果北师大不要花瓶,它真的要园丁。”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的系列活动中,苏童说了这样一句话。

没错,老师在学校就要当园丁,这些名作家也概莫能外,只是方式略有不同。

不少作家进入高校后,逐渐成为重要的师资力量(莫言、王安忆的上课故事,戳链接提取),开设专门学科进行讲课,如王安忆、格非等;客座教授与特聘教授往往具有一定荣誉性质,通过不定期讲座等形式与学生沟通,还有校友捐款推动著名作家入校,比如,浙江大学就先后引入毕飞宇、王安忆、麦家等作家名师。

【一件并不新鲜的事】

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办校名言,至今犹未过时。

现代大学的终极比拼,向来都是“软实力”。知名作家入驻高校也是“软实力”的一种,正因如此,名家进校园,在中外大学办学史中均由来已久。

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,在文学上成就斐然的作家们,不愿再走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老路,转而积极投身教育、出版、传媒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。鲁迅、老舍、闻一多、朱自清、郁达夫、梁实秋、徐志摩等知名作家均曾在大学授课。1938年,西南联大破格聘请只有小学学历的作家沈从文为教授,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目光向外,知名作家在高校长期任教则更为常见,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·福克纳、索尔·贝娄、赫塔·米勒、阿卜杜勒拉扎克·古尔纳等都有在高校执教的经历。

在中国的大学校园,名家进驻在2000年前后,迎来再度繁盛。

金庸与浙江大学中文系学生在一起

1999年3月,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首任院长,轰动一时。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介绍,这段佳话一方面源于金庸先生对浙江故土的乡情眷恋,同时也得益于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先生的引才——“他们是老朋友了”。

作为武侠小说中的泰斗,金庸的到来,为浙大校园的书香注入了几分大侠之风。“大师兄”是金庸最喜欢的称呼。金庸爱在各自场合把浙大学生亲切地称为“小师弟、小师妹”。他常说:“我喜欢年轻人,每次看到他们在黑板上写着‘欢迎大师兄来讲课’,我就很开心。”

新世纪后,马原、梁晓声、王安忆先后到高校任职,被视为知名作家进高校的标志性事件。

金进至今仍记得2005年读博期间选修刚刚加盟复旦大学的王安忆老师小说课时的情景:“王老师喜欢带着同学们重读文学经典,分享细节和自己的阅读感受,听她的课,你要好好预习作品,才能跟上她的节奏。”

莫言则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,由曾经的导师童庆炳积极促成回到北师大。2013年5月,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挂牌成立,余华、苏童等一系列知名作家也纷纷入驻北师大。

【因他们而生的“创意”】

他们耕耘的领域,自然也与文学和写作有关。

可以说,近年来知名作家密集进入高校,与一门名为“创意写作”的学科兴起几乎密不可分。

创意写作是一门在世界范围颇具传统的学科,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哈佛大学开设的“高级写作课程”,允许学生以诗歌或小说故事文本获得学分。1936年,爱荷华大学正式设立了创意写作专业,并在数十年的发展中,在海外高校形成巨大影响。白先勇、严歌苓、石黑一雄、哈金、大卫·贝尼奥夫都毕业于该专业。

然而,在十余年前,创意写作在中国高校还是一片空白。直到2004年,曹文轩在北大中文系第一次招“文学研究与写作”方向的研究生。第一个创意写作研究生,是文珍。

2005年,在陈思和教授和王安忆共同努力下,复旦大学成立了“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”。

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介绍,王安忆进入复旦后,自然需要开设符合她教授的课程,创意写作无疑是非常合适的。2010年,由王安忆领衔的全国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班开始招生。此后,创意写作在中国各大高校落地生根。

王安忆与复旦大学学生在一起

知名作家进入高校推动了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。同样,学科的兴盛也自然需要更多作家投身其中。

【“养气”的必要】

2013年3月,毕飞宇被南京大学特聘为教授,距今也恰满十年之期。论及高校就职经历,毕飞宇提到文学教育的意义重大。

“写作理所应当成为一门学科。开设写作课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培养几个作家,而在于提高一代人、一个民族的精神质量和审美价值。一个人只要有最基本的向好的愿望,就不该忽视文学的教育,哪怕你最终选择的职业和文学一点都不沾边。”毕飞宇说,他从自身的经验出发,哪怕写小说已经30多年了,仍然感觉所受的文学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。当然,在他眼里,文学教育的价值,还在于培养一批合格的读者,它甚至高于培养几名优秀的作家。

毕飞宇与《小说课》

2017年,毕飞宇出版《小说课》,这是作家进高校的成果,也给文学评论带来一个新的向度。《小说课》辑录了他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,所谈论的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,既有《聊斋志异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,也有哈代、海明威、奈保尔、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,其单篇文章网络阅读量超千万。

作为一份“教学讲稿”的合集,毕飞宇坦言,《小说课》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在他的想象之中,自己最初以为能卖1万册就不错了,但现在已经超过30万册,或许还会更多。

“我必须承认《小说课》的成果不完全是我个人的魅力,是经典小说本身的魅力,‘作品的意义’永远是第一位的。我的重点是文本分析,我就是想告诉那些渴望写作的年轻人,人家是如何把人和事提升到‘好小说’那个高度的。如果硬从《小说课》中找一点意义,我想就是激发了大家阅读经典小说的兴趣吧。”

如同毕飞宇一样,王安忆也觉得这么多届学生,有一个可以变成一个好的读者,她就很满意了。她说,“我不指望他们有一天变成大作家”,但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,明白文学是有意思的,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有意思的地方。

毕飞宇的《小说课》,以及王安忆的《小说六讲》正是呈现了这些方面。

这也正如金进老师形容浙大与金庸先生的关系那样:“时过境迁,但金庸先生永远是浙大文学院的宝贵遗产和珍贵记忆。”在他看来,知名作家进入高校,至少会提升学校的人文气息,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,这种“养气”对于大学生审美习惯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上一篇:有关同学会邀请函范文锦集_全球今日报
下一篇:最后一页